20世紀70年代,倫敦成為歐洲美元主要交易場所對其的正面影響將在香港重演。如果人民幣能夠取代美元地位,香港也將取代倫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。
人民幣的國際化完全取決于人民幣管制的放松。人民幣經常項的部分放松,催生了香港人民幣市場的飛速發(fā)展,但我們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目前人民幣資金流大部分是單向,即由境內向境外流出,一旦資金出境,其再次入境非常困難,從實質來講,目前境內外人民幣市場是相互割裂的。在這種情況下,境外金融機構參與境外人民幣市場的積極性將被壓抑,因為其持有人民幣的成本很高,而可投資產品極少,同時境外人民幣市場的定價也將由于參與者少、流動性差而產生偏離。
人民幣真正國際化的開啟,必須以人民幣資本項管制的放松為前提,目前人民銀行允許香港部分機構參與境內銀行間市場、小QFII政策的實施、后續(xù)人民幣產品的發(fā)行正在逐漸構成境外人民幣回流的渠道,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穩(wěn)步推進。
回顧人民幣國際化已經走過的路程,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階段:
第一階段:2004年1月,中國人民銀行允許香港居民每日攜帶不超過20000元人民幣離境,境外(主要是香港)開始出現(xiàn)合法出境的,不指定用途的人民幣,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式開啟。在本階段,由于境外人民幣存量較少,境外人民幣產品仍以NDF等不受中國政府管制的場外產品為主,且規(guī)模和流動性都較小。
第二階段:2010年下半年,中國人民銀行推行在香港實施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,香港人民幣存量資金快速升高,境外人民幣市場進入快速發(fā)展階段。在本階段,隨著境外人民幣存量的飛速上升,以及境外機構被允許進入國內銀行間市場,中國政府對于境外人民幣市場的影響有所加強,境外人民幣產品的需求也日益顯現(xiàn),境外人民幣定價債券和結構性產品規(guī)模開始快速增長。
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對于香港市場來看,可謂意義深遠。從宏觀上來看,香港在境外人民幣交易中的先發(fā)優(yōu)勢將確保其在今后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享有最大的收益,鞏固其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。從微觀上來看,對于香港金融中介機構,人民幣國際化的開展對其業(yè)務收入具有正面影響。以商業(yè)銀行為例,其收益主要來源于人民幣存、貸、匯等業(yè)務收入 ,以及人民幣金融產品發(fā)行、融資、交易等中間業(yè)務收入。
與此同時,短期來看,對于上述收益貢獻不能過于樂觀,原因在于,首先,根據現(xiàn)行《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》,香港銀行提供的人民幣業(yè)務必須基于客戶存在人民幣貿易結算目的,同時交易對手僅限于5個試點城市的356家企業(yè),規(guī)模有限,而境外貿易結算也部分抵消了香港轉口貿易對香港銀行的貢獻;其次,根據賣方對于港交所的盈利貢獻估計,人民幣定價產品在2012開始將對港交所產生微弱的正收益,由此推斷人民幣定價產品在香港的全面推進還需時間,相關中間業(yè)務收入短期內還難以實現(xiàn)。因此,在相關概念個股的投資過程中,給予過高的估值具有較大的風險。
(作者系華安香港精選、華安大中華升級基金經理)